相信单层和双层玻璃杯大家都用过吧,玻璃杯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制品,材质不一样质量也就不一样,所以价格差距也非常的大,所以市面上各种规格,各种几个也就非常普遍!
水杯,玻璃杯,玻璃瓶,玻璃制品,酒瓶,当加热这种玻璃时, 要消除这种凝固状态的效应可能需要数小时、 数天甚至数年时间 (取决于温度). Littleton 发现, 当钙玻璃纤维从高温快速冷却到室温, 然后快速加热到460C时,初始黏度为lgN.=14.在460C恒温下保持3000min后,黏度增加到IgN.=15.5,很长时间后才接近平衡值lgNe-16.这时,最后黏度比初始黏度高100倍.Lillie采用同一种玻璃的纤维,将它们加热到大约800C, 然后置入440 C的骤冷槽中骤冷. 他发现, 在453'C下, 黏度从lgN.=15.1增加到 lgN:=16.5.这一过程需要1000min,在1000min结束时,黏度仍然增加很快,因此, 平衡值可以达到 lgNe=17或者更高。Tool提出:“假定”温度0的概念。假设一块玻璃处于实际温度T,但是从比T高得多的某一温度快速冷却到T,这一冷却速率非常之快,不允许玻璃在冷却过程的每个中间温度下达到平衡状态。 这样, 玻璃就表现出具有某种高温的特点, 这就称为假定温度。Tool指出,如果是从原高于退火范围的温度上迅速冷却,那么,当达到大气温度时0就很高; 相反, 如果冷却很缓慢、0可能比 (通常的) 退火温度低70~90C.因此,我们就获得最小和最大黏度曲线.Lillie利用这些概念进行了一系列试验,最后证明, 式(3-10) 正确而完全地表示了应力消除的现象。dF=-MFO(3-10)dt通过试验发现, 常数M实际上与温度和热历史无关, 它表示的是特定玻璃的某些位置模量.当然,热历史效应使用流动性9与时间关系的变化值表示。Adams和 Williamson 早先提出的关系尽管在理论上是错误的,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经验上还是正确的, 因为在任何一个退火过程中, 应力消除与黏度 (或流动性) 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