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宋朝的时候关于玻璃器皿介绍以及发觉。195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广场54号墓出土,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。长19.2厘米,U形。两股大小形状基本相同,并排并行,一端弧形转折,另一端尖锐,两股尾端比较粗大,由尾向前由粗变细,前端较细,便于插入发髻。通体透明,玻璃中可见许多小气泡。 天蓝色玻璃管,辽代玻璃器。出土于辽宁省义县清河门,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。长24厘米,出土4枚,均为棱柱形,横弦纹,中有通孔,用于穿绳。表面呈现贝壳光彩,风格粗放。
淡绿色玻璃瓶,辽代玻璃器。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天宫,现藏于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博物馆。高16厘米,腹围8.3厘米,底径5.7厘米。玻璃吹制而成,呈淡绿色。圈足外撇,凹底,腹似卵形,最大腹径在下部,向上骤收成细颈。平口,一侧出尖,鸟首状流。板状执柄,其上端立一鸟尾状扁柱。瓶上有子母口式金口。瓶内底部立一淡蓝色小玻璃瓶,弧腹,厚底,一侧有执柄。瓶体轻薄,晶莹剔透,经吹拉、捏塑、黏结等多道工序。造型奇异,工艺精湛,世所罕见。 翠绿色玻璃镶银扣方盘,辽代玻璃器。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,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。盘为正方形平面,翠绿色。中间有一圆形凹坑,四角方向各有一叶形凹坑,四叶间均刻两道横纹,外沿镶一周银扣,下部有四个锥形足。色调深沉典雅,形体厚重平稳。出土时上有一只玛瑙杯,此盘当为盏托。
绿色玻璃璧,元代玻璃器,现藏于台湾省国立历史博物馆。径5.3厘米,内径1.3厘米。传统压模工艺制造,一面光滑并有光泽,另一面粗涩无光。半透明,为上乘人造玉。 玻璃圭,元代玻璃器。1964年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,现藏于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。长42.6厘米,宽6.5厘米,厚1厘米。圭是礼器,上尖下方,中有脊。此圭呈青翠色,有光润感,细腻洁净,略有气孔,有玉质感。此圭质地纯净,反映了我国元代玻璃制作工艺的高水平,是极为罕见的珍品。 玻璃笔枕,清代玻璃器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共四件,分别为透明天蓝色、不透明浅蓝色、鹅黄色、草绿色,色彩纯净鲜嫩。三件形制如距骨,中央有穿孔;一件形制如银锭。四件均为实体玻璃器,两端高,中央低,可放笔。距骨式器又名嘎拉哈或嘎什哈,北魏以后北方草原民族的墓葬中多有出土,也有以水晶、白玉雕制的。这四件笔枕纯美无瑕,造型古雅,为玻璃器中的精品。笔枕也称笔搁,是放笔用的文房用具。
金星玻璃三阳开泰山子,清代玻璃器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高12.5厘米,长22厘米。此器作嶙峋山石状,其间有三只绵羊,姿态各异,寓意三阳开泰。山脚下,左边一羊仰首观天;右边一羊低头下山;第三只羊卧于山顶,作回首张望状。底部中心阴刻双竖行篆书“乾隆年制”四字款。器底附有黄杨木山石水波纹座。三只绵羊体态浑圆,山石陡峭险峻,棱角分明,工匠运用不同的雕刻技法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效果。此山子为金星玻璃器中的传世精品。山子是以山石为主要造型的圆雕。 黄玻璃水丞,清代玻璃器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高5.6厘米,口径2厘米。圆球状,器上开一圆形小口,底略平,阴刻双直行“雍正年制”四字款,款外圈以单直线方框。腹内可贮水,附有一铜制小勺。此器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,供研墨用。